锐评:债转股化解债务危机,是春药还是毒药?

字号:

2018-07-06来源:搜狐评论

无论是金融还是经济危机,归根结底不外乎一个病灶——不堪重负的债务危机。

从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新中国用30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计划经济有悖经济规律。西方完全市场经济呢?要求政府甘心做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自身不参与经营。但谁都知道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只有掌握企业才可以支配财富。

平衡各方诉求,介于计划和完全市场之间,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时运出炉,政府和国企翁婿主导财富分配和投资,市场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经济制度,诞生以来受到的最大困扰就是产能过剩,导致投资效益越来越低。

投资效益低下,直接导致了企业盈利能力低下,进而始终无法偿还债务。1年、2年、30年……产能过剩越来越臃肿,倾销海外越来越困难,最终企业开始资不抵债,甚至连高昂的欠债利息也无力偿还了。狰狞的债务危机魔影开始时隐时现!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总不能老靠中央银行超发货币注水稀释吧?姑且不论国民遭受通货膨胀之苦,就是本币汇率也无法承受,毕竟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像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那样的全球性货币,全人类无法享受到人民币超发的红利呢。

怎么办?华山一条路必须消灭债务。不消多说,每一笔债务的背后都有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债务人想撕毁债契,债权人当然不同意了,怎么办?想法转移债务。

笔者6.26撰文《纠结扭曲的货币政策,终将何去何从?》中浓墨重彩地解读了央行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核心内容在于——

不再提削峰填谷,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政策逆转。对照下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彼时央行对于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阐述,还是「把握好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而5月11日的报告中这句话被篡改成了「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抠掉了去杠杆,代之以调结构,意思是「去杠杆太过痛苦,不如直接转移债务更爽利」,当下的企业债转股就是在践行这种思路!至此,虽未明言大放水,但至少放松监管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

简而言之,水还是必须放,否则债务如何稀释?但放水要放得有水平,必须在不知不觉间实现债务人的角色转移。具体怎么实施呢?一句话,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把地方政府、央企国企的债务包袱转移到有缘人背上。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政府和国企才可以重新无债一身轻、继续举债投资、拉动GDP增长,继续中国梦……

债转股,对上世纪90年代已经启蒙的人来说完全并不陌生,对彼时庞大的国企下岗群体来说更是切肤之痛,至今还有多少当年的那个群体在蝇营狗苟、在浮生着甚苦奔忙中度日如年?打住,一把辛酸泪在布满皱纹的老脸沟壑间纵横流淌。

操作者的手法并没有升级多少,之所以敢望成功,拜国人记吃不记打的禀性所赐。

追溯历史。1998年2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第2号》,重组不良债务,成立接收银行坏账的资产管理公司。仔细回想,当时的手段和今天竟如出一辙,债转股!数据显示,当年共计转股企业580户,转股金额超过4000亿元,像今天著名的一汽、二汽、首钢为代表的各类钢企……哪一个不是通过债股上市募资成功活下来的?

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让濒临破产的企业、银行债务转嫁到股民身上,而央行放水拉升股市,表面上看起来企业和股民都是赢家。然而扪心自问,债务凭空消失了吗?如果没有消失,又去了哪里呢?不绕弯子,被央行超发的货币暂时遮盖住了。这方面话题不宜多谈,一言概之,高速增长的GDP中有财富,但更多的是货币。

本来就这么拖下去,拖个十年八年还是没有问题的,大不了升斗小民感觉年年收入增加,同时感觉年年生活却并不轻松,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但却又搞不太明白。

问题出在2003年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后,有关部门一看楼市这个大坑太神奇了,超发多少货币都会一股脑儿吞进去。后顾之忧没有了,M2总量便开始一发而不可收,而GDP增速便在滂沱的货币汪洋中水涨船高。还记得笔者6.29撰文《从股市楼市到农村土地,观察未来货币流向》中提到的一组数字吗?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早在2016年末,我国M2总量就已经达到22.3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13.28万亿美元的总和;2017年末,我国M2达到167.7万亿元,超过GDP总量82.7万亿元的2倍;2018年3月,人民币广义总量M2再次刷新到173.99万亿元(折合27.67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元+欧元M2总供应量仅为27.66万亿美元。中国货币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之和!

任何货币当局都心照不宣,超发货币可以在浑然无觉中掩盖并稀释债务,实现财富从国民手中转移至政府。但这是一种分不清楚是春药还是毒药的不归模式,一旦依赖成瘾,一代又一代人得过且过之后,终将爆发债务危机,后人为前人填坑。

春药者,政府、国企藉以暂时避免债务危机爆发,继续举债投资。毒药者,过渡透支了老百姓的消费潜力,而导致消费型经济结构渐行渐远,只能继续依赖投资。

2012年来,依靠货币刺激的政府投资模式开始力不从心。货币基数越来越大,经济增速却越滑越低,从两位数一路下滑到保6.5%。投资边际效应的递减,让政府、企业再次笼罩在了债务阴影之下。从此起彼伏的企业债务违约,到各地养老金入不敷出,再到2017年全国仅剩下6个省市财政盈余,其余都张手向中央要转移支付发工资,最后终于发展到了欠发事业单位、公务员工资。不用举例吧?

又一个欠债还钱的轮回降临,而且债务黑洞愈加深不见底,怎么续命呢?老办法。

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新一轮债转股的大幕被徐徐拉开。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各类政策允许的债转股实施机构共与102家企业签订了债转股协议,金额总计1.6万亿元,但真正实施的却只有20余家,债转股金额也只有区区3000亿元。为什么会这样?

银行积极性不高。试想一下,银行站在自身角度考量,楼市火热时为什么要拿出自有资金去救助那些赚不到钱的实体企业呢?有这个钱放贷楼市多好?央行看看没辙,只好一次又一次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来利诱威逼商业银行推动债转股。

如果说此前的历次降准放水是维护资本市场流动性的话,那么6.24的0.5%定向降准释放7000亿,央行早把丑话说到前面了,5000亿用于债转股,2000亿定向扶持中小微企业,降准释放出的资金用途纳入MPA半年和年度考核,杜绝挪用。

问题是,央行的流动性释放出来以后,这笔钱就又被地方政府惦记上了。想想看,那些穷得连公务员工资发放都困难的地方政府,岂有不介入地方国企和银行的债转股业务中去的道理?首先要照顾国企纳税大户,为自己谋一杯羹这好理解吧?

如此一来,到了创造80%城镇就业岗位的小微民企嘴里,央妈干瘪的乳房已经没奶水了。好在这次有关部门学乖了,如果再纵容地方政府和国企这么胡羼下去,伴随着中小微民企一个个挂掉的,必将是失业率飙升引发的社会不稳定。所以给银行放5000亿你们尽管和国企沆瀣一气去,但留下2000亿给小微民企不致饿死。

讲到这里,天天在沪深A股市场摸爬滚打的小散们就该明白了吧,股市里除了无股不押的巨大陷阱,马上莅临的就将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僵尸企业债务!试想这些平时亏得找不着腚的花马吊嘴,被包装成股票就可以盈利了吗?笑话。说句废话,如果有盈利能力,它们会甘心把膏脂让给股民吗?看清了这些,连碰都不要碰。

最后看一个老生常谈的痼疾。羊妈妈拼老命揉搓乳房,勉强挤出了7000亿奶水,有没有可能再度被房地产这个老流氓顺道儿给吮吸走呢?按说戴着债转股帽儿下来、并纳入商业银行MPA考核的流动性,楼市是无法染指的,先看预防措施。

6月24-26日,西安、长沙、杭州相继出台政策,暂停企业(企事业)单位购房。笔者7.6撰文7.6贸易大战在即,人民币汇率和楼市前景展望》中讲过,严禁实体企业买房,其实还真是为企业着想,只为避免楼市泡沫破裂祸害实体企业,但已经习惯了不务主业、天天嗑药和房地产媾欢的实体企业对此却并不领情。

问题是,有关部门越是怕企业拿债转股资金去炒房,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惨不忍睹的情况下,就越有通过买房这种辅营业务收入缓解企业财务窘迫的冲动。道理很简单,有关部门力保高房价泡沫,人为造就了巨大的套利空间,而对企业来说,明明炒房有利润,你却偏偏不让去炒房,这种特色逆反心理也真的是让人醉了。

况且,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本身就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有关部门这样一刀切式地禁止企业买房,企业的正常经营恐怕都要关门大吉。但此刻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就像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放疗化疗,不做马上就死,做了呢严重破坏机体免疫力早晚也是死,但毕竟死得慢些吧。既然是绝症,那多活一天也是赚一天了。

但永远不要忘记「特色」二字,特色国情下一切皆有可能,再配合国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种无孔不入的变通能力,降准资金大概率终究还是要流入到楼市中去的。谁让你房价那么高,那么有钱可赚呢?而资本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只是追求利润。所以特色制度可能终究奈何不了经济规律。此诚不悲夫!

一想到令人欲哭无泪的炒楼大戏又将再度上演,一股悲愤莫名涌上心头,有关部门就那么铁心保房价吗?如此,债转股能走到哪一步呢?心下怆然,拭目以待吧。

(来源:公众号 阿甘看天下)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