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工 匠于心 中国汽车十大工匠走到台前

字号:

2017-04-05来源: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

  阳春三月,暖阳高照,3月21日下午,在人民日报社明亮的新报告厅内,30位来自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行业工匠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接受并领取了由《中国汽车报》社主办,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汽车人才协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协办支持的 “2016中国汽车业十大工匠”评选结果及颁发的奖杯、证书。

  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会长王瑞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汽车人才协会理事长付于武、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潘岗、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李玲、人民日报社企业监管部副主任王仁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向阳等嘉宾出席了颁奖盛典。

领导与获奖单位、获奖者合影

  “2016中国汽车业十大工匠”包含三大奖项: 汽车生产和制造十大工匠、汽车设计和研发十大工匠以及产品质量控制十大工匠。

中机企协常务副理事长李玲、中国汽车报股份公司总经理辛宁为获奖者颁奖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曾是中国数千年发展历程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如今虽被淡化,但精神却永不过时。“工匠精神”这一传统色彩浓厚的词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精华回归的呼唤,也是我们对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唤。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开启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国汽车产业收获颇丰,汽车产销同步快速增长,自主品牌崛起势头明显,新能源汽车平稳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不断问世。然而,产业进步与问题并存,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让2016年汽车产业的成绩大为缩水。事实上,骗补只是行业发展问题的一个缩影,从深层次来看,它反映出我国汽车产业、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浮躁与不踏实。

  张建星在颁奖典礼上提到,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仍未跨越低端制造这一阶段,如何从“中国制造”升级至“优质制造”,打造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和民族品牌,是各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现实亟待解决的难题。

  工匠精神的回归,恰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有力呼唤。如果每个企业、每个专业人士都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发挥聪明才智,我相信,中国的制造会成为中国的名片,中国汽车产业也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受到大家尊重。

  为了传递和弘扬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工匠精神,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2016年4月,《中国汽车报》社启动了“2016寻访中国汽车业工匠”的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数十名记者跑遍全国大江南北,实地走访,深入一线,寻访具有工匠精神的汽车人,挖掘行业标杆的背后故事。

  在颁奖盛典上,安庆衡感慨万千:“过去,工匠指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如今已成为技艺精湛、精益求精、具备创新精神带头人的代名词,他们默默耕耘的同时,为企业和行业的不断向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机企协常务副理事长、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李玲,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诠释了她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她介绍了在装备制造几十年的发展中,有一大批在岗位上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大胆创新、遵师带徒的大国工匠,他们崇尚技能、岗位成才、精益求精,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他们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李主任还对社会上很多人对“工匠精神”就是“工人”的片面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国家的发展、工业的振兴需要各类人才,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技术工人,在中央人才政策中统称为人才,工匠不仅仅是“干活”更不是哪个单位的雇佣劳动者,“工匠精神”应该是中国制造的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和力量。

  本次评选活动中寻访到的汽车工匠,既有奋斗在生产和制造一线的顾健、金服元等“蓝领”工人,也有专注于汽车设计和研发的殷传文、李军等技术工程师,还有如董长安这样扎根一线、“死磕”质量的管理者。来自全国大大小小汽车企业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能工巧匠的精彩故事,凝结成了一首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程的优美诗篇。

  “一家企业培养几个工匠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实现工匠精神的自我传承和宣扬。”《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宁如是说,“为行业挖掘更多的工匠故事,传递更多的工匠精神,让真正的行业工匠得到更多尊重,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共同推动汽车强国的实现。”

延伸阅读
13.7K